来源:ob欧宝娱乐在线登录 发布时间:2024-12-28 09:50:05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,结个人自己的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谁也没想到,“东北雨姐”竟然这么快就“翻车”了,前些日子,她还在田里忙活,粉丝们都叫她“雨姐”,喜欢她平时的日常田园生活,纷纷对她橱窗里面的东西进行下单支持的操作。
而仅仅过了一夜,铺天盖地的质疑和批评席卷而来,那个曾经被千万粉丝追捧的“东北雨姐”,转瞬间变成了众矢之的,曾经的“家人们”也纷纷“路转粉”,这故事得从不起眼的红薯粉条说起……
“东北雨姐”的走红,不仅靠短视频平台的流量,还因为她抓住了大众的心理,成功打造了自己的形象。
在她的视频里,总是能看到一幅幅宁静祥和的乡村景象:炊烟袅袅升起,小狗在院子里欢快地奔跑,邻里之间亲切地打招呼,而“雨姐”则穿着朴素的衣服,热情地向粉丝们介绍着家乡的“土特产”。
“纯手工制作”、“自家地里种的”、“不添加任何防腐剂”,这些标签,精准地戳中了都市人对于“健康”、“天然”的追求,再加上“雨姐”那充满亲和力的笑容和极具感染力的东北口音,直播间里的“家人们”心甘情愿地为这份“信任”买单。
这看似美好的田园生活,却被一碗红薯粉条打破了,有消费者买了“东北雨姐”推荐的“纯红薯粉条”,结果发现口感跟正宗的红薯粉条差很多。
出于好奇,这位消费者把粉条送到专业机构检测,结果很意外:粉条里就没有红薯,主要成分竟然是木薯,消息一出,舆论哗然,“红薯粉条”不含红薯,这和“老婆饼”里面不含老婆有什么区别?
“东北雨姐”精心打造的“诚信”人设,瞬间崩塌,愤怒的消费者纷纷涌进直播间,质问“雨姐”到底怎么回事。
面对质疑,“东北雨姐”最初的反应是试图撇清关系,声称自己只是产品的“推广者”,对产品质量上的问题并不知情,更将责任推卸给了生产厂商,然而,纸终究包不住火,随着事情持续不断的发展,央视开始调查,真相慢慢清晰了。
经查,“东北雨姐”及其团队不仅对粉条的真实成分心知肚明,还刻意利用虚假宣传的手段,误导消费者,更令人震惊的是,“东北雨姐”售卖的其他“土特产”,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上的问题,“知假售假”、“欺骗消费者”,这顶“帽子”,“东北雨姐”算是戴定了。
最终,有关部门依法开出了165万元的罚单,并要求停业整顿,对于拥有2000多万粉丝的“东北雨姐”来说,165万元的罚款就像是九牛一毛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随着央视的深入调查,东北雨姐的商业版图慢慢露出了水面,那些看起来充满人情味的乡村生活场景,其实都是精心设计好的,“东北雨姐”及其小组成员,并非视频中所呈现的“淳朴村民”,而是一群来自五湖四海,深谙流量密码的“专业技术人员”。
他们租下一栋普通的民房,将其包装成“雨姐”的家,雇佣村民充当“邻居”,甚至连“雨姐”的“日常”,也是按照剧本“表演”出来的,“东北雨姐”的走红,不是偶然的。
在“流量为王”的时代,他们深谙如何利用大众心理,通过打造虚假人设,快速积累粉丝,实现流量变现,而“乡村题材”自带的“流量密码”,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条“捷径”,然而,“捷径”往往也伴随着“陷阱”。
当流量变现成为唯一的目标,当“真实”被“利益”所裹挟,“翻车”便成为了一种必然,“东北雨姐”的这次“翻车”事件,也让大家开始反思网红经济的问题。
一方面,网红经济的兴起,为普通人提供了展示自我、创业致富的平台,也为乡村振兴、产品推广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网红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,比如虚假宣传、数据造假,还有质量差的产品挤走好产品,这些都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,扰乱了市场秩序,怎么让网红经济健康发展,成了监管部门的一个大难题。
“东北雨姐”事件之后,有关部门加大了对网红带货的监督管理力度,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措施,旨在从源头上杜绝虚假宣传、劣质产品等乱象,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,“东北雨姐”的“翻车”,或许只是网红经济“洗牌”的开始。
在未来的发展里,只有真心创作内容、真心服务用户的网红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站稳脚跟,对于消费者来说,也要多长个心眼,理性购物,不要被表面的“美化”所蒙蔽。
以上内容参考自潇湘晨报2024年10月14日《东北雨姐翻车:监管带货乱象,不妨抓抓这个典型》的报道
“东北雨姐”被罚165万的消息一出,网络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,很多人拍手叫好,觉得这是对“雨姐”和她的团队欺骗消费者行为的合理惩罚。
但也有的人觉得,相较于“雨姐”团队通过虚假宣传获得的巨额利润,165万元的罚款,不过是“九牛一毛”,难以起到真正的震慑作用,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,“东北雨姐”及其团队,对于“翻车”事件,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悔意。
在官方通报批评之后,“东北雨姐”发布了一则道歉视频,视频中,她依然穿着那身熟悉的“乡村风”服装,只是没有了往日的笑容,语气也显得有些低沉,然而,这则看似诚恳的道歉视频,却被网友们指责为“毫无诚意”。
“雨姐”在视频中,只是简单地表达了对“产品质量上的问题”的歉意,并未提及“虚假宣传”、“人设造假”等问题,更没有对因此受到伤害的消费者,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赔偿承诺。
“避重就轻”、“敷衍了事”,这成了网友们对“东北雨姐”道歉视频的普遍评价,“雨姐”的“轻描淡写”,无疑是对公众情绪的又一次“挑衅”。
“东北雨姐”事件,也引发了人类对于网红带货监管的深层思考,165万元的罚款,真的能起到震慑效果吗?如何建立完整的监督管理机制,规范网红带货行为?怎样保护消费者的权益,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?
以上内容参考自央视新闻2024年10月12日关于《红薯粉里没红薯,“东北雨姐”虚假宣传被罚165万元》的报道
“东北雨姐”的事情,给所有网红提了个醒,在这个“流量为王”的时代,网红们能够最终靠精心塑造的形象,快速吸引粉丝,然后把流量转化成收益。
但人设毕竟是人设,一旦假面具被揭穿,他们面临的将是更严厉的后果和更惨痛的代价,“东北雨姐”事件,也给所有消费者,上了一堂生动的“网购必修课”。
不要轻易相信“完美人设”和“煽动性话语”,更不要抱着“贪便宜”的心态,去购买那些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产品,“东北雨姐”事件更像是网红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波折,经历了这场风波,人类对于网红经济的认识,也更加理性。
网红也不是神,他们和普通人一样,也可能会犯错,带货并不是的法宝,真正能让顾客留下的是产品的质量和贴心的服务。
“流量”并非“一切”,只有真正赢得用户信任,才能走得更远,“东北雨姐”事件,也促使着监管部门、平台方、网红以及消费者,共同去思考网红经济的未来。
监管部门应该完善法规,加大对虚假宣传和数据造假的打击,为网红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,平台应该负起责任,加强对网红带货的管理,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系统,让我们消费者的购物环境更安全、更可靠。
网红们更应该明白,只有坚守底线,用心创作内容,真诚服务用户,才能赢得尊重,获得长远发展;而消费者,则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红带货,不要盲目跟风,要学会辨别真伪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“东北雨姐”事件可能会成为网红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,在未来的日子里,相信会有更多“雨姐”被“打回原形”,也会有更多用心经营的网红,脱颖而出。
而我们,也将更加清醒地认识到,网红经济并非“法外之地”,诚信经营、真实表达、优质服务,才是网红经济行稳致远的基石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扎克伯格被曝离婚!以前灰T恤、头发乱糟糟, 现在开始西装革履头发也一丝不苟
天津一女童随母姓,父母为其办出生证时被要求签免责声明?当地回应:没这么规定
贵州茅台拟回购30亿-60亿元股份用于注销,回购价上限调至1771.9元/股
2024年Q3 Mac出货量同比增长稳健 苹果成为本季度出货量排名第二的厂商
未来公开课|李丰: 全球化是必然的规律,在以百年为单位的历史进程中从未停止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