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ob欧宝娱乐在线登录 发布时间:2024-12-20 06:47:49
1948年9月24日,锦州攻坚战前夕,东北野战军九纵队二十五师七十四团一营一连奉上级命令,以“夜摸渗透”战法隐蔽穿插至位于现在锦州市古塔区士英街道的白老户村(原称“屯”,现称“村”),任务是切断葛王碑、薛家屯、帽山的敌93军暂22师向锦州北窜的退路,同时阻击锦州城里出援的敌军。在白老户村,一连遭遇敌军在飞机、坦克、重型火炮支援下一个团以上兵力的进攻。一连在连长陈学良、指导员田广文的带领下,从9月25日凌晨战至傍晚,坚守阵地16个小时,接连打退了军15次冲锋,最后全连只剩下含轻、重伤员在内的37个人,撤到了一座院子中,坚守在一间房子里。就在全连打光子弹、烧毁文件、砸毁武器,随时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时,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,进攻的敌人悄悄溜了,全连成功突围。
战后,一连荣获“白老虎连(当年战斗通讯联络时,将‘白老户屯’误听成‘白老虎屯”’)”荣誉称号,受赠“死打硬拼”锦旗,幸存的37位被誉为“白老虎连37勇士”。连长陈学良、指导员田广文各记三大功(相当于三个一等功),4人记两大功授英雄奖章,其他人记一大功授勇敢奖章。
白老虎屯战斗是辽沈战役最初的也是最为成功的打援阻击战。此战严重打击、挫伤了锦州守城敌人的意志,增强了东野的信心,鼓舞了部队斗志,从而加速了东野的战略决心、决策,为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起了重要作用。
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,“白老虎连”旗帜,做为全军百面荣誉战旗之一,猎猎飘扬,通过广场,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。“死打硬拼”的“白老虎连”精神被列为23种革命精神之一,被全军传颂、推崇、学习。
白老虎屯战斗遗址现存3间西厢房,院落约200平方米。1963年9月,被辽宁省人民委员会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21年3月,入选辽宁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。
2021年6月下旬,赵远征、周长青和樊洪波相识于红色城市锦州。赵远征是当年主攻锦州市配水池战斗的营长赵兴元的儿子。周长青是当年参加白老虎屯战斗的指导员田广文(原名周占山)的儿子。樊洪波是锦州市传承红色文化的志愿者。赵远征、周长青是应锦州市凌海市翠岩镇党委邀请参加红色主题活动,讲述父辈的故事。
樊洪波,新闻记者出身。他是老四野军人的后代,也是烈士的后代,是一个红色文化浸渍骨髓的志愿者,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传承红色文化:2009年,组建“重走辽西路”红色主题摄影组,历经10余年的努力,往返于辽沈战役旧战场,寻访当年鲜为人知的故事。期间,用4年时间为掩埋在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烈士陵园142位抗美援朝烈士中的7位辽宁籍烈士找到家人,完成送烈士英灵“回家”的公益工作。2016年参加“志愿军老兵帮扶计划”团队,开始为生活在边远地区的贫困志愿军老战士提供关怀和关注,2018年4月6日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以压题图片形式刊发他的摄影作品报道该团队的活动,被全国100余家政府及新闻网站转载,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。2019年,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,他策划执行“我们不会忘记”锦州70位共和国老兵肖像摄影作品展成功举办,反响巨大。2018年开始,帮助翠岩镇牤牛屯村打造红色旅游亮点产业,全力发展生态旅游、非农经济,拓展了小村庄发展道路;建成红色影视拍摄地,影视剧《象牙山的好人们》在此拍摄并成功上线;首开体验式红色主题摄影创作活动,给广大游客提供红色情怀体验;改建牤牛屯村沉浸式大食堂,“送子参军”“救护伤员”的故事在此传颂;打造翠岩红色文化大集,每逢集日,都有群众性文艺团体进行红色题材演出……牤牛屯村成为红色文化传承基地、网红打卡地、思政研学地。
赵远征、周长青、樊洪波的手,在配水池战斗遗址,紧紧相握,很有力量的感觉。第二天,赵远征、樊洪波陪着周长青来到白老虎屯战斗遗址。
遗址在白老户村,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,村子慢慢的变成了棚户村。多次打听村民,才找到院子。发现铁将军把门,经过问询,钥匙在西侧领居家保存,向邻居仔细说明情况、反复阐述是当年参战官兵的后代、承诺不会破坏遗址,拿到钥匙,进入院子。
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但没有被有效利用,遗址显得斑驳沧桑,灰尘满院,偶有风起,垃圾飘落。
周长青、赵远征、樊洪波的眉头都拧成了“川”字,他们互相望了一下,久久都没离开,有一个共同的念头在心中涌动:保护遗址,再现辉煌,在白老虎屯战斗遗址开展一次史料展活动。
岁月流逝,两鬓微霜,樊洪波隐隐含泪的双眸瞬间动人。理性时如同钢铁战士,感性时又像天真的孩童,他的个性如此鲜明。
2023年8月,锦州市古塔区委、区政府获知樊洪波的想法后,通过科学研判,全力支持白老虎屯战斗遗址史料展这一行动。并上报锦州市委宣传部、辽沈战役纪念馆审核,获得批准。
2023年9月,中国农业银行锦州分行获知后,作为银行红色教育项目,以共建的形式,给与大力支持。
2023年9月15日,锦州鸣轩广告公司经理张鹏主动找到樊洪波,遗址史料展的设计和施工都由他们公司来做,分文不收:“为红色事业做点事儿……”
周长青、赵远征离开锦州后,樊洪波再次来到遗址,遇到白老户村党支部书记宋福生。宋福生清晰地记得,自己读小学一年级就是在遗址的土炕上完成的。他家的老宅就在遗址西侧,在当年战斗中被炮火摧毁了。解放后,他当了兵,复员后回村当了村党支部书记,对红色遗址的感情更深厚,平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在院子里,宋福生拉着樊洪波的手,眼泪横流:“我以后不当村党支部书记了,这儿咋整?房子还不得塌啊?”60多岁的汉子哭得稀里哗啦的。
使命感油然而生,责任更加沉重。樊洪波开始漫长且枯燥的前期调研工作,查找史料,搜集实物。通过周长青,他还联系上了当年参加白老虎屯战斗的连长陈学良的儿子陈中洲,他后来当兵就在父亲战斗过的连队。进而,联系上了“白老虎连”连队。周长青再次来遗址祭奠的时候,樊洪波与他彻夜长谈,一同探讨对遗址如何保护和利用等问题。
英雄后人陆续提供有关的资料,“白老虎连”历任主官陆续提供有关的资料,“白老虎连”连队提供连史、师史、军史资料,还有将士回忆录、信件、电报译稿、回忆手抄件、合影老照片……100余万字的资料堆在樊洪波面前,如山。
樊洪波还实地走访了“白老虎连”战斗过的地方:翠岩镇五谷屯村达子营、新民市茶棚庵王干沟村、留龙沟乡大、小业屯、红石砬子村、老虎沟、二郎洞大山、帽山屯、陈家坟村……
2023年9月15日,白老户村村民被震惊了:临时组建的施工队进入遗址,开始了遗址清理和史料布展工作。
为了赶在9月25日当年战斗打响日完工,要求在9月24日晚一定得完成施工。施工队进行连轴转劳作,他们是从劳务市场临时雇来的工人,按小时计工钱。听说是清理战斗遗址,他们说:“这扯不扯?早知道是修战斗遗址,还要啥钱?咱们也别按点儿了,能干多晚就干多晚吧。”遗址没有通电,大家就打开所有的摩托和电动车的车灯,照亮着劳作的身影,点燃着神圣的激情。
老房主的儿子叫“四哥”的于文利来了,他是个木匠。他告诉樊洪波:自己家原来的门是木头门,现在的铁条门太“磕碜”了,我给你打个木头门,恢复原样。两天后,他又恢复了原来院子里的木头驴棚子。后来,所有的木匠活,他都承包了。他说:在当年的战斗中,他的母亲还是10岁的小姑娘,被按在床沿底下,不让她乱动,避免被流弹打中。
邻居何大姐来了,她是外地人在锦州以卖卷饼谋生,在白老户村租住。看到大家在树下吃盒饭,端来一大方盘卷饼:“我虽然条件不太好,但你们别买饭了,卷饼管够!”“我太感动了,也做不了什么,以后有时间我就来扫扫地、收拾收拾卫生什么的。”
最艰难的考验来了:遗址周围、门前小广场被老百姓搭建的存贮的杂物棚子和旱厕占据、包围着,虽然是违建,但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,工作不好开展。几个晚上都睡不好,都想不出更好的办法。眼一闭,心一横,趟着办吧。樊洪波敲开年纪最大的老宋头的门,不少邻居都聚在门外观望着。一个小时过去了,老宋头送樊洪波出来,告诉邻居们:“咱们祖辈都在这儿住,有些东西也舍不得拆啊。但是为咱父子爷们死的啊。有这么个机会修一回,就都整利索了吧。”问题,迎刃而解。
遗址门口稍偏一点的位置,矗立一个正在使用的电线杆子,上面还绑有移动、联通、北方广电、公安天眼系统的线。樊洪波找到有关部门,线杆后来移到合适位置。
9月24日晚,工程完毕,完成了史料布展工作,新增了展览设施、遗物展示和多媒体功能,焕然一新。遗址第一次通了电。院子里,第一次升起了国旗。
与此同时,在翠岩镇党委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,牤牛屯村东野前线公里处的五谷屯村部,东北野战军九纵队二十五师前进指挥所史料展顺利完成,极大地反映出当年锦北渗透战的风采。两项工程共用时半个月。
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……”樊洪波说:“人生能够接触到辽沈战役这一恢宏史章,并为之填充一些元素,弥补一点历史遗憾,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儿。”
2024年7月1日,“白老虎连”连长陈学良之子陈中洲、指导员田广文之子周长青相约来到白老虎屯战斗遗址,寻找父辈们当年浴血战斗的足迹,以完成他们一生的宿愿。
在这期间,受周长青委托,樊洪波开始寻找白老虎屯战斗中牺牲的146位烈士的埋骨之地,经过多方查证、反复研究,最终,在历史的岁月长河中寻找到了尘封的一角,将沉甸甸的厚重历史展露出来:当年“白老虎连”烈士埋骨在白老户村北山坡的原一连三排阵地上,后来迁移到钟屯街道烈士陵园,再后来迁移到解放锦州烈士陵园。2013年10月15日,锦州市人民政府修建无名烈士墓,碑文写道:“这里长眠着为解放锦州而牺牲的11750名革命烈士,他们用宝贵的生命为后人换来祥和与安定。追昔抚今,葺缮永固,铭志千秋。”
当年在战斗中,最后的37名勇士在弹尽粮绝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时,连长和指导员决定马上烧毁文件包括官兵花名册。因此,战后很多牺牲的烈士成了无名烈士,这成了“白老虎连”连史中永远的遗憾。
经过周长青和樊洪波多方查找,又找到了仅能记住的27名烈士的名字。在祭奠先烈的时候,周长青哽咽着:“叔叔们、大爷们:76年前那场战斗很惨烈,只剩下37个人了。连长和指导员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,决定把连队的花名册等都烧毁了,不能留给敌人,所以没有留下你们的名字。70多年过去了,我们找到了一些叔叔、大爷们的名字。现在代表我们的父亲,再给你们点一次名:三班战士姚尚云,”“到!”“神射手杜广生,”“到!”
在白老户村北山坡烈士曾经的埋骨地缅怀祭奠时,陈中洲和周长青泪流满面,他们跪在地上,用双手捧起曾经埋葬146名烈士的泥土,用红布包好,各自带回老家与父亲合葬,让父亲与他们的战友永远在一起。
陈中洲和周长青祭奠英烈的事情被敏感的锦州新闻届、文艺届捕捉到了,锦州教育频道“海波访谈”栏目组、“马迅传媒”全程跟踪录制拍摄。采访中,海波热泪沾襟;马迅是锦州市老一代新闻工作者,在长达两个月的公益拍摄制作中,反复修改了近百次,修改一次长哭一回。2024年9月底,“海波访谈”栏目组制作的电视访谈《白老户村里的“白老虎连”》、马迅传媒制作的红色主题纪录片《我们的故事》在锦州新闻媒体集团相关频道播出后,引起强烈社会反响。
锦州市“红色诗人”刘春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前夕,出版了第4本诗集《与英雄对话》,其中收录了四幕红色情景诗剧《我把白老虎连的故事讲给你听》。刘春华后来讲:“写作用时整整一个夜晚,那是一次凤凰涅槃,那是一次心灵净化,那是一次灵魂升腾……”
“海波访谈”栏目组、马迅传媒公司、诗人刘春华饱蘸深情创作作品的时机是:辽沈战役胜利暨锦州解放76周年纪念日来临前夕。
白老虎屯战斗遗址重新修缮开放后,维护和推广工作赋予给士英街道。士英街以解放锦州烈士梁士英名字命名,“梁士英舍身炸碉堡”遗址就坐落在士英街上。士英小学也在士英街道辖区内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红色学校”。士英街道致力于守护每一处历史遗迹,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教育形式,努力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。士英街道党工委经过会议决定:这个任务,非高潘莫属!高潘是分管宣传文化工作的副主任。
高潘在东北大学读书期间,获得东北大学优秀员、沈阳市优秀大学生、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。工作以后,获得辽宁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等荣誉。
高潘说她思想得到升华是有一次陪同陈中洲、周长青祭奠先烈的时候,那天晚上8点,活动结束,大家从遗址院中往外走。周长青忽然回过头说:“高潘,未来一个时期内,你将是白老虎屯战斗遗址的守护者。”灵魂突然被击中了,高潘重新审视了白老虎屯战斗遗址,重新触摸了它的历史厚度。它带给自己的绝不仅仅是一句誓言,不仅仅是烈士陵园中的一座座墓碑,更多的是一种血泪交织的震撼,是一种英勇无畏的较量,是一种鼓舞,是一种激励,让自己有勇气无惧风雨,将英雄的辉煌续写下去。也是从那个时刻起,高潘郑重地扛上了守护遗址的千斤担,决心在保护好遗址的前提下,将“白老虎连”的战斗故事传递下去,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红色故事的讲述者、红色基因的传承者。以后,每次在遗址开展各类活动时,高潘都会向别人介绍自己是“白老虎屯战斗遗址的守护者”。
在具体的工作中,高潘更多的时候是担任讲解员,她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情并茂的讲述,将白老虎屯战斗的背景、过程及意义娓娓道来,让这段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,而是有血有肉、充满情感的故事。未来,她将继续深入挖掘红色资源,传承红色基因,让“白老虎连精神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。
白老虎屯战斗遗址在士英街道的管理下,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红色魅力,迅速成为热门的红色教育打卡地。通过线上线下的广泛宣传,吸引了大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。锦州广电小记者们参观后,深受触动,内心燃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。他们表示,要将所学到的红色精神传承下去,努力学习,长大以后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。锦州中学的张华同学感慨万分:“站在这里,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。它告诉我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革命精神。”翠岩义校学生金阳表示:“‘白老虎连’革命先辈英勇战斗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,也更加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,我一定会继承发扬革命精神,好好学习,长大以后建设家乡、报效祖国。”更多的人感受“白老虎连”“铁心向党,死打硬拼,压倒一切,敢于胜利”的红色精神,都表示要传承英雄精神,争做英雄传人,让红色基因转化为精神信仰、转化为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。
2024年9月13日,古塔区在东湖文化广场开展文化活动。士英街道原创歌曲《战火中的白老虎》成功首秀。歌曲以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,颂扬了“白老虎连”的英勇事迹,创新了红色文化传播方式。“烽火连天,白老虎连名声响,铁心向党,死打硬拼写辉煌。压倒一切,敢于胜利的模样,誓言铿锵,战旗在风中高扬……”一开场,就震撼了所有观众。歌词在写法上,不仅有副歌(Chorus)“白老虎屯的战斗,是红色精神的绽放,血泪交织的篇章,是信仰激烈的较量。白老虎英勇无畏,历史永远铭记心上,激励吾辈勇向前,无惧风雨续写辉煌……”还出现了说唱(RAP)“白老虎屯的荣光,照耀着历史的长廊,英雄虽逝,精神永存,激励后人向前方。每一次我们回头望,都是对那勇气的颂扬,白老虎连,你的名字,永远镌刻在心上。”这首歌的词曲创作者,就是高潘,在街道党工委的安排下,连后期的舞蹈也是她编排的。
士英街道还在紧锣密鼓地编排“红色诗人”刘春华用心用情用力创作的情景诗剧《我把白老虎连的故事讲给你听》,在街道党员干部中精选文艺骨干,进行“二度创作”,完善剧本和细节,反复揣摩,精心排练,力求为观众呈现一场震撼人心的红色文化盛宴。
高潘介绍说,他们正在成立白老虎连精神宣传队,具体由街道机关党员、退休老党员、高校学生、未成年人及社区志愿者组成,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播红色文化,激发爱国热情。积极创作情景互动式党课《白老虎连英勇志,传承红色铸忠魂》,通过模拟战斗场景、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,让参与者身临其境地感受“白老虎连”官兵的英勇与坚韧。与辽宁工业大学团委开展校地合作共建,共同开展保护与传承、教育与推广、志愿服务体系建设、文创产品研究开发、理论研究与宣讲等工作。总之,就是计划将白老虎屯战斗遗址打造成为集红色文化传承、爱国主义教育、志愿服务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,让这段光辉历史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,为弘扬革命精神、培育时代新人作出积极贡献。